来源:三里河
经济大省之一的河南,率先打响化债第一枪。
据河南省财政厅披露的文件,318.16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于11月15日发行,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11月8日,官方公布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仅过去7日,河南迅速响应落地,可见本轮化债节奏之快、效率之高。
河南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但地方债发行规模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10月,河南省财政厅副厅长刘翔煜曾表示,“用足用好*较大规模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政策机遇”,为此番抢跑埋下伏笔。
地方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事关国家经济安全。
之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累积,加剧了地方财政风险。2014年以来,我国推行多轮债务置换工作,一些地方化债进展顺利。但是,近年部分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压力增大,再次引发关注和讨论。
10万亿元,对于全国债务风险较高的省份来说,可谓一场及时雨,尤其是去年国务院办公厅文件中明确界定的12个债务高风险重点省份。
相较前几轮,此次化债工作思路从侧重于防风险向防风险、促发展并重转变,更加务实,更为主动。
一方面,这意味着,10万亿元的债务置换,除了解决部分地方燃眉之急,在额度分配上会更加综合。
另一方面,可防止在总量收缩的环境下化债,避免总需求的内生压力,这对于经济良性循环至关重要。
之前,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紧张已对企业、居民带来广谱影响。未来,压在身上的化债担子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将有更多时间和财力谋划经济发展、民生改善。
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向三里河表示,政策实施后,与过去五年相比,每年地方政府可增加约占GDP 0.6%-1%的财政支出,对总需求起到明显支撑作用。
沈建光指出,市场对中国增量财政政策存在“财政增量政策体量不足”“化债仅是债务置换,没有支出效应”“保政府不保企业和居民”“保投资不保消费”等误读,投资者或低估了隐性债务化解对于提振经济的重要意义,也忽视了财政进一步扩大赤字的潜在空间。
据财政部计算,多项政策实施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降至2.3万亿元,平均每年消化额从2.86万亿元减为4600亿元,不到原来的六分之一。
政府支出、企业及居民收入、居民消费,三者环环相扣。
沈建光认为,大规模债务置换缓解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压力,有利于政府一般性支出的修复,也有利于解决对企业和公务员欠款问题,并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带动企业和居民收入修复,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
从这一层面看,化债作为增量政策重头戏,可说是虑及深远。10月,中国增量政策措施效果持续显现,消费、服务业、进出口等主要经济指标明显回升,市场信心得到改善。
“*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官方已明确表态,正在积极谋划下一步的财政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
沈建光认为,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经济框架下,以帮助地方政府化债为中心财政政策安排既尊重现实,也抓住了重点,叠加其他多项增量政策逐步推出,中国经济将继续回升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