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提速 产业链迎新机遇

  11月30日晚间,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二号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技术试验卫星03星送入预定轨道。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成功首秀,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发射场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对于我国商业航天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既是中国航天实力的一次重要体现,又为我国商业航天发展注入更多动力。”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

  “如果将商业火箭比作‘飞机’,商业卫星比作‘乘客’,那么商业航天发射场就是供‘乘客’登机、‘飞机’起飞的‘机场’。当‘乘客’和‘飞机’越来越多,就不能没有‘专属机场’,‘三大件’缺一不可。”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意味着我国商业航天产业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正式补齐,也将带动市场对商业航天板块的关注度,产业链企业有望从中受益。”

  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背后,是我国商业航天已迈入发展的快车道。

  “商业航天是由企业主导实施,按市场分配规则配置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以营利为目的、遵循市场规律开展的航天活动。在较为灵活的市场机制下,商业航天能够充分地进行技术探索和创新。我国商业航天行业已经初具规模,且呈现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艾文智略首席投资官曹辙表示。

  据《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显示,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发射成功率达96%;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泰伯智库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射次数已达到27次,已超2023年全年。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服务器行业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从2018年至2023年,市场规模由0.6万亿元增至1.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3%。预计2029年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6.6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3%。

  “随着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增加,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预计中国商业航天行业未来几年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市场前景乐观。”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方面,北京、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海南等多地发布政策,包括《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湖北省突破性发展商业航天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部署一批重大项目,加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

  “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广、增长速度快的特点,且在政策端、发射端等均具备坚实基础,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资本联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市场关注度提升

  民航智库专家韩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繁荣,从上游原材料、卫星制造,到中游商业运载火箭,再到下游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全产业链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同时将促进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的创新。”

  同花顺iFinD显示,A股商业航天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共计203家。随着我国商业航天领域进一步突破,市场对该板块的关注度提升,产业链企业密集披露最新布局进展。

  博云新材近日表示,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所研发的碳/碳喉衬材料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的“快舟系列”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上。

  斯瑞新材11月29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启动了“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材料、零件、组件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围绕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外壁、喷注器面板开展从材料制备到组件制造的产品开发和产能打造,项目预计实现年产约300吨锻件、400套火箭发动机喷注器面板、1100套火箭发动机推力室内壁、外壁等零组件,以新材料、新工艺全力服务商业航天行业发展,目前该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中,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客户需求。

  隆盛科技近日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控股子公司微研中佳瞄准商业航天及无人机精密零部件领域,成功开拓了新产品、新市场、新客户。

  中国航天基金会秘书长王程表示,我国企业在卫星研制和发射领域实力突出、竞争力强,目前多集中于星箭研发和制造领域,但是卫星应用市场还没有打开,产业规模不大,盈利模式仍需探索优化。

  “针对商业航天产业链上市企业,建议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政策走向,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同时,积极拓展市场渠道和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产业联盟和生态圈,共同推动商业航天行业的健康发展。”袁帅表示。

张紫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