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行业发展“生命线”、积极主动做好引导、讲“活”保险好故事——北京保险业声誉风险及舆情管理初探

  财经12月9日讯 在金融风险防控的多重维度中,声誉风险逐渐成为各金融机构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以诚信为立业之本的保险业而言,健康运行不仅依赖于财务安全,更离不开良好的声誉管理。在信息化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声誉风险及舆情管理对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北京保险行业协会(简称协会立足首都保险行业的发展实际,以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维护会员合法利益,促进行业形象提升为己任,将声誉风险及舆情管理作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积极探索实践。

  把握行业发展“生命线”

  做好行业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势在必行

  保险行业的声誉风险,既源于公司自身的经营行为,也受外部环境复杂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风险类型,声誉风险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和不可控性,特别是在信息化与数字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其不确定性与广泛的外部影响力愈加突出,俨然成为行业发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近年来,各种舆情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销售误导、新冠保险“理赔难”“代理退保”等内容,在公众层面迅速发酵,引发大量情绪化反馈,对企业声誉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特别是涉及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销售、理赔等舆情,如若引导不当,将可能引发行业声誉风险。

  从政策层面看,监管部门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持续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管理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进一步明确了声誉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将其纳入法人监管体系。可以说,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从媒体环境角度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和短视频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频率和速度显著提升。这一趋势在普及保险知识、提升行业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公众情绪,增加了金融机构面临的声誉风险和舆情压力。

  对公司而言,声誉风险不仅是品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公司治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据了解,为应对突发舆情,相关人员往往陷入被动和焦虑状态,24小时待命已成常态。因此,越来越多的机构意识到,声誉风险管理不能只停留在事后“灭火”,更应转向事前的防范与主动管理,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寻找“确定性”,以应对潜在风险。

  由此可见,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虽然看似无形,却如同一道隐形的“生命线”,不仅关乎社会公众对机构的评价,更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及行业的整体稳定。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不仅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更是保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积极主动做好引导

  行业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的有效实践

  传统的声誉风险管理多集中在危机爆发后的事后补救。这种做法在应对突发危机时有其必要性,但在互联网高速传播的当下,事后处理往往难以避免被动。因而,推动风险管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做到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置,就显得尤为关键。

  协会在行业内开展声誉风险及舆情管理调研,结果显示,95%的会员制定了舆情管理制度,92.5%的会员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舆情培训,91%的公司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并围绕敏感话题进行舆情模拟演练。这表明,行业内的安全意识和合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防控的转变,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机制日趋完善。

  在推动行业声誉风险方面,协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借助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行业舆情导向和发展趋势。同时,以《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总分公司视角》为主题,针对实际案例开展沉浸式教学,通过设定热点事件、分组讨论、全要素演练等方式,多维度进行应急演练和压力测试,强化会员公司的舆情应对能力。除此之外,还依托宣传教育专委会,定期开展舆情管理和风险预判讲座,如《新媒体时代企业声誉风险舆情管理》《基层管理声誉风险 如何从被动到主动》等,邀请专家解读行业热点舆情事件,分享声誉风险管理经验,提出“要快,不要慢;要疏,不要堵;要调查核实,不要想当然”等舆情应对注意事项和技巧,以及坚守的原则底线,为会员公司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

  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保险业的舆情总体呈现正面和中性态势,年度涉负舆情占比不足4%,主要集中在个别事件上,负面舆情点分散,舆情态势总体平稳、可防可控。

  讲“活”保险好故事

  开启行业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崭新局面

  传播格局无论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迭代,内容为王、讲好故事始终是新闻传播和舆情管理的核心法则。在声誉风险管理中,单个公司的努力固然重要,但行业的协同效应与合力,更是推动行业整体声誉健康发展的关键。为此,协会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和提升行业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宣传,传递行业正能量。围绕行业主旋律和社会热点,精心策划传播内容,重点突出保险服务“一带一路”“健康中国”,以及服务经济民生、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事例内容;同时深入挖掘“警保合作”“互碰快赔”“农险信息化”等创新服务和举措,通过新闻发布会、深度报道等形式,讲“活”保险故事,传递行业正能量,提升公众对保险行业的认知与认可。

  二是加强监测,做到舆情可防可控。进一步加强舆情监测,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帮助会员公司实现对舆情的实时监控和预测。同时,建立负面舆情应对案例库,为会员提供案例应对策略、潜在风险识别、员工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强化舆情管理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三是把握根本,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专题培训和实战演练,强化会员的合规意识和风险识别和管理能力;探索建立行业舆情联动机制,打破信息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确保在重大舆情危机发生时,行业能够迅速联动、应对,有效维护行业形象,提升保险的公信力与社会影响力。

  声誉是保险行业安身立命之本。唯有持续创新、深耕实践,才能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中站稳脚跟、行稳致远,真正实现从被动应对到前瞻性管理的转变,开启声誉风险和舆情管理的新篇章。未来,北京保险业将着力构建更为灵活、精准、高效的舆情管理体系,推动行业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王擎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