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青年陈柏叡:知来处方能明去处 老家是我的“福地”

  来源:荔枝新闻

  编前语: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

  《老家新设“记”》记录台湾青年与大陆老家的“双向奔赴”,珍藏乡情的血脉相牵,感受家乡的新颜蝶变。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峡,寻根、寻梦。

  客家人回家的路经常在变。

  从中原颍川旧郡,到福建石壁客家祖地,再到台湾苗栗客家大本营,在陈柏叡出生之前,陈氏先人已经辗转迁徙了上千年。

  1984年出生在台湾苗栗的陈柏叡从小听着阿太和奶奶的客家话长大。在他的记忆里,父亲从没有停止过对故乡的遥望。

  小时候,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上下五千年》《吴姐姐讲历史故事》《金庸作品集》……他在书上读悠悠华夏,读祖国大陆的山川河流。每到周末,他都要和父亲抢电视看,父亲每周必追介绍大陆风土人情的电视节目《大陆寻奇》《八千里路云和月》,在潜移默化中,陈柏叡对大陆这片土地产生了天然的心理联结。

  2002年,在父亲的建议下,陈柏叡参加了“港澳台联考”,并顺利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陈柏叡仍然记得出发赴北大求学的前一天晚上,躺在母亲的腿上掏耳朵。母亲不舍地问,“你真的要去北京读书吗?”陈柏叡回答:“我要去,北大是这样有名的学府,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命运中的一个机会。”

  命运打包好了礼物在未来的22年给了陈柏叡一个又一个的惊喜。

  在母亲和姐姐的陪伴下,陈柏叡带着三大箱行李,从香港转机飞往北京,快落地时,通过舷窗第一眼看见了祖国大陆的模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

  在北大,陈柏叡遇到了像母亲一样的导师,遇到来自天南海北的“学霸”同学。和同学一起去吃串、打球,边听相声边读书;提着水桶打半桶热水再打半桶凉水,兑在一起去洗澡……都成为学生时代难忘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在北大他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来自福建漳州的客家女孩张金燕。一样的乡音、一样的饮食习惯,一样的价值观,让陈柏叡有了家的感觉。谈起比自己高一届的妻子,陈柏叡满是欣赏和褒奖。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陈柏叡没有参加毕业典礼,就迫不及待来到福州,向心爱的女孩求婚。

  2009年,福建在大陆率先开放事业单位招收台湾毕业生。2010年,陈柏叡成为首位福州市事业单位聘用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台胞,进入福州市皮肤病防治院做医生。福州从此成了陈柏叡的“福地”。

  从业14年,他从普通医师成为了副主任医师;在医院的支持下,到同济大学读取了博士学位;申请到了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SCI国际期刊杂志文章;成立了医院的皮肤影像采集室;作为医院的学科领军人物,与多个高校联合进行科研项目;到国外参加世界级皮肤病学会议……同时,他还收获了诸多荣誉:福建青年五四奖章、福建省青年岗位能手、福州市闽都英才等。

  “刚入编的时候就是一个茫然的‘小白’,当时记者来采访,我只知道有‘五险一金’。”过了几年陈柏叡慢慢才发现,当初走上入编这条路非常幸运,他能够和大陆职工一样享受同等的培训、发展的机会,这才是更为重要的。在陈柏叡看来,大陆医疗体系里的科研氛围让自己有了更高的发展空间。他也希望将自己“登陆”22年的经验和体会,带给更多想要到大陆发展的台湾医学生。

  人们总能在闽台交流,尤其是两岸医药行业的交流活动中看到他的身影。陈柏叡也从惠台政策的受益者成长为两岸融合发展的推动者。他被福州市聘为“引才大使”,招揽台湾医学生来福州就业。他成立医疗服务委员会,帮助台湾同胞到大陆就医。在全国台联和福建省台联的支持下,他参与组织的“医心医路·同心同行”常住大陆台湾医师研习营已经举办了两届。“第一届我们去到福建三明去学习医改经验,第二届到漳州去感受中医的精神脉络”,他特别期待明年第三届在武汉的活动。

  每天早晨,陈柏叡骑着电瓶车先将儿子送到学校,再骑着电瓶车到医院上班。马路两边的大榕树四季郁郁葱葱,气根随风而动。扎根大陆22年,台湾和大陆的经历各占据着大约一半的人生。这里早已是家。

  工作之外,夫妻二人则是挎上小水壶、背上小书包,穿梭在各种“遛娃”局。他们和其他几个福州家庭一起在周末爬山、骑车、逛公园。陈柏叡觉得,融入这个城市的生活,融入这个城市的文化,才是对孩子的成长更为重要的事。周末的公园里,女儿陈奕璇和小闺蜜在树荫下写写画画,儿子陈奕铭带着耳机哼唱京剧。陈柏叡常常觉得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天然的热爱与生俱来,让他自愧不如。

  在福州落地、生根、发芽,也让父亲对大陆的遥望,有了归处。去年,陈柏叡的父亲陈昭钧带着在台湾手写族谱到大陆寻根谒祖。客家人在迁徙中虽历尽艰辛,但稍作安定,便修族谱。陈氏一族离开大陆几百年,仍知来处。“我们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个体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承袭着家族的血脉。”陈柏叡觉得,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去追溯自己的本源,才能奠定未来持续向善,持续坚韧,持续发展的根基。

王擎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