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25年金融市场

  人民币汇率从7.3到破“7”、金价几番突破历史新高、债牛行情不停歇……2024年的金融市场依旧波动起伏。而震荡的外在表现下,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始终未变,金融活动从严监管的底色明晰。2025年金融市场又将迎来怎样的变化?围绕公募发行、分红保险公司股权、高层变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等,北京商报记者洞察2024,展望2025。

  公募基金

  年内分红超2400亿元 2025年形势会更好

  2024年步入尾声,公募基金的各项榜单也相继揭晓。从年内公募分红情况来看,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公募分红总额达2440.73亿元,超越2023年全年的分红总额。具体来看,债券型基金仍是分红“主力军”,年内分红总额占比达八成,与此同时,股票型基金的分红总额较2023年也有明显提升。在业内人士看来,2025年在政策转向后,资本市场或会有更好的表现。公募基金盈利情况也可能会进一步改善,预计2025年基金分红的形势会更好。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年内公募分红总额达2440.73亿元,分红次数合计6615次,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2390.03亿元、6048次。

  从单只产品的分红总额来看,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三年未有基金的年度分红总额超百亿元。具体来看,截至12月30日,易方达沪深300ETF以53.03亿元的分红总额暂居榜首,华夏上证50ETF、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则分别以31.35亿元、26.55亿元的分红总额紧随其后。

  可以看出,公募分红榜前三名均为指数基金。从产品规模来看,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年内分红榜前三名的基金规模分别达2634.5亿元、1650.33亿元、3975.46亿元。收益方面,截至12月30日,上述基金的年内收益率分别为19.14%、18.96%、18.74%。

  整体来看,截至12月30日,共有14只基金(份额分开计算,下同的年内分红金额超10亿元,合计63只基金分红超5亿元。2023年度则有20只基金分红超10亿元,合计76只基金分红超5亿元。不过,2023年分红总额最高的长城悦享增利债券仅达25.91亿元。

  对于年内分红总金额增长的原因,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通常而言,基金管理人会通过分红的方式回馈投资者,以提高投资者的认可度。同时,在基金盈利的基础上,基金管理人也会进行分红。由于部分产品在年内的盈利额较大,因此也出现了分红金额增长的现象。

  从各细分类型来看,债券型基金仍是2024年公募分红的“主力军”。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债券型基金的累计分红金额达1952.68亿元,占比达80%。回顾2023年,债券型基金的年内分红金额占比也达82.93%。换言之,在年内公募分红总金额增长的同时,债基分红占比虽有小幅下滑,但仍扛起了分红的“大旗”。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分析表示,在利率和预期降低的背景下,债券市场在2024年迎来了较长期的牛市。同时,收益上升也使债券型基金的分红规模呈现出高涨的局面。

  展望2025年,王红英认为,在国家经济政策加持以及整个资本市场估值相对较低的背景下,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公募基金未来分红会保持稳定增长。但预计2025年债券市场可能存在风险泡沫,使债券型基金的收益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而权益类基金有望出现大幅度上涨的局面,给投资者的分红也可能会进一步提升。

  “预计2025年基金分红的情况还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股票型基金,因为2025年在政策转向后,资本市场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公募基金盈利的情况也可能会进一步改善,因此2025年基金分红的形势或会更好。”杨德龙说道。

  年内新基金发行达1.22万亿元 2025年将保持稳定增长

  临近年末,公募基金年内发行成果也浮出水面。公开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年内新基金发行规模合计1.22万亿元,同比增长4.27%。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公募或在等待更好的市场机会,推出更具竞争力的新品。预计2025年公募发行市场或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从基金成立日来看,年内新基金发行总规模同比升温。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30日,年内新基金发行数量达1123只(份额合并计算,下同,发行规模合计为1.22万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17万亿元同比增长4.27%。

  若聚焦年内新发数量,华夏基金以多达54只的新发基金暂居首位,易方达基金则紧随其后,2024年共成立新品51只。整体来看,年内新发数量排名前十的基金管理人还有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富国基金、鹏华基金、汇添富基金、华安基金、博时基金、中欧基金等,成立新品均超过30只(含。

  值得注意的是,年内至今尚无发行规模超百亿元的新基金。其中,平安宁波交投REIT以80.88亿元的新发规模位列发行榜榜首。安信长鑫增强债券、泰康稳健双利债券、中信保诚中债0—3年政金债指数紧随其后,发行规模均为80亿元。包括上述基金在内,年内合计有29只新品的发行规模超79亿元。

  若从主动权益类基金来看,嘉实红利精选混合发起式以28.48亿元的新发规模领先其余产品,同期,除上述产品外,年内发行规模超10亿元的还有兴证全球红利混合、睿远港股通核心价值混合等5只基金。

  不过,北京商报记者也关注到,近两年均未见主动权益类基金百亿爆款的身影。回顾2022年,有易方达品质动能三年持有混合、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混合的新发规模逼近百亿元,分别达99.11亿元、99.07亿元;2021年更有1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新发规模超百亿元。

  在年内新发小幅升温的同时,公募基金总规模也曾多次站上30万亿元关口,更在9月末创下32万亿元的历史高点,但后续规模也有所波动。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1.99万亿元,环比增长1.52%。财经评论员郭施亮指出,2024年市场环境改善,有利于基金发行。不过,年内尚无发行规模破百亿的爆款产品,可能与市场投资情绪和投资者信心恢复仍不足有关。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年内公募发行市场总体规模呈现出稳健增长的趋势,体现了市场的持续活力和投资者的积极参与,这背后有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政策层面的支持、市场需求增加等因素影响。不过,当前投资者可能仍较为谨慎,因此百亿爆款难寻。

  展望未来,“预计2025年的公募发行市场或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随着宏观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政策层面的支持,公募基金作为重要的理财工具,将继续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随着投资者需求的多样化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基金公司也需要不断创新和优化产品,以满足投资者的需求。总体而言,对2025年的公募发行市场持乐观态度。”江瀚展望道。

  险企

  62次核心高管变动 保险行业正步入新发展阶段

  保险业2024年再掀高管变动高潮。12月30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全系统以及保险公司发布的高管变动公告梳理发现,今年以来,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两大核心高管岗位发生了62次变动,其中不乏多家头部险企相继出现一把手调整。业内人士表示,目前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职位变动颇为频繁,这一动态预示着保险行业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直以来,头部险企人事变动相对较少,但今年下半年,包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信保、中国太平在内的4家副部级保险央企均进行了重磅人事调整。比如,丁向群任中国人保董事长;中国太平近期公告称,尹兆君获委任为公司董事长等职。此外,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年内也相继宣布了核心高管的变动,涉及总经理职位的调整。

  中小险企由于数量庞大,在2024年的高管变动次数则更为庞大。从中小险企迎来的新高管来看,其中包括,张宗韬获批担任现代财险总经理;鼎和财险正式聘任刘东为公司总经理;中宏保险正式任命吴晓咏为总经理等。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分析表示,从2024年初至今,保险行业历经显著的高管迭代周期,相较于2023年逾80次的变动虽呈轻微回落之势,但仍彰显了行业内部系统性重塑的关键时期。此类调整不仅局限于岗位交替层面,实质映射了业务方针的根本转变与企业愿景的战略升级,体现了对全新专业知识与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求。

  2024年保险业人事变更不仅仅是人员上的更替,更是策略和方向上的重要调整。

  在业内人士看来,高管变动将成为一种常态。需要关注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险企董事长、总经理一职空缺。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出现相关的人事变动。

  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包括华汇人寿、小康人寿、永安财险在内超过30家保险公司总经理一职空缺。

  对于仍有部分保险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职位尚处于空缺状态,南开大学亚太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金融机构治理研究室主任郝臣表示,鉴于这两大治理主体的至关重要性,迅速填补这些空缺显得尤为迫切,以免长期的空缺对保险公司稳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也避免触及监管合规的底线。

  对于未来险企核心管理层的变动趋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不断应用,高管团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

  30起险企股权变动 新势力的雄心与旧玩家的退场

  2024年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岁末将至,回望保险业的2024年,人身险预定利率接连调整;互联网财险新规落地。保险业新“国十条”落地,一系列监管“组合拳”致力规范、促进市场发展。

  保险公司股权变动历来是市场关注焦点。12月30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30家险企发生了股权变动,另有15家险企股权仍在寻找买家。既有持股比例少于5%的财务性投资,也有出让比例超过60%的控股权转让

  这些股权被转让,主要原因是央企正在严格执行“退金令”。2023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国有企业参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国有企业坚持聚焦主责主业,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严控非主业投资。此外,随着保险业转型改革进入深水区,行业面临的挑战加大,盈利越发艰难,不少保险公司股东回报水平以及预期有所下降,甚至还需要持续为险企注资,因此选择转让股权“落袋为安”。

  现实情况是,转让者繁多,成交者寥寥无几。如永诚财险、华泰保险集团、国任保险股权等,都曾经历了多次挂牌,但迟迟没有买家出现。

  与部分股东萌生退意相对的是,在行业发展处于深水区之时,一些真正看好保险业未来的资本,选择在此时逆势加码布局。其中,外资与地方国资是两股具有代表性的势力。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年内比利时富杰集团、法国巴黎保险集团、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安联集团、史带补偿及责任保险公司等均在加码国内保险市场,这些机构有的入股了养老险公司,有的增持财险公司,还有的成为新设机构的股东。

  可以看出,外资险企在我国保险市场的布局进一步铺开。谈及“洋鲶鱼”涌入带来的影响,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表示,不仅促进了国内保险市场的竞争与创新,也推动了行业标准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同时还有助于引进国际资本,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

  在一些央国企股东意图离场之时,地方国资却选择增持。尤其是在一些问题险企或潜在问题险企的风险处置中,地方国资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如三峡人寿已经两度获得重庆国资注资,苏州国资苏州国发集团申请设立东吴财险,或与安心财险的风险处置相关。

  业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考虑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以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布局金融的力度,地方国资获取和增持金融股权,是必然举措。

  银行

  农信社、村镇银行改革仍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重点

  近年来,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已然成为“高频词”,2024年这一工作仍在持续,不过,相较于往年,趋势上略有变化。回顾这一年,城商行兼并重组改革步伐放缓,农村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则呈现加速态势:农信社数量和层级逐步减少,省市级农商行不断涌现,“变身”为主发起行的分支机构正成为村镇银行改革化险的主要方式。

  展望2025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趋势将会如何?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虽然近年来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占比明显下降,但剩下来的基本上是“硬骨头”,后续处置化险的难度更大,挑战更多。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更加重视并稳妥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在改革化险过程中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在董希淼看来,后续农信社、村镇银行改革仍是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重点,农信社改革应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坚持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原则,兼顾促进发展和防范风险双重目标,探索新机制、新模式。加快推进村镇银行结构性重组是重点任务,在形式上,未来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如跨县市合并重组村镇银行,实现“多县一行”。

  “2025年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趋势将继续深化”,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一方面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将继续加速。通过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升中小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将发挥重要作用,按照“一省一策”的原则,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改革方案,兼顾发展与风险防控双重目标,因地制宜地推进中小银行改革化险工作。此外,还应完善中小银行资本补充的长效机制,通过多元化资本补充渠道,帮助中小银行增强资本实力,为兼并重组输送“弹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