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1月7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优化产业投资类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优化基金发展环境;规范基金退出管理,拓宽基金退出渠道,完善基金退出机制。
合理统筹基金布局
政府投资基金是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
财政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政府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稳步增长,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一些政府投资基金投向同质化、个别地区盲目跟风设立基金等问题。
为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提高基金投资效能,该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明确,合理统筹基金布局,防止同质化竞争和对社会资本产生挤出效应。
具体来看,一是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优化产业投资类基金功能。鼓励发展创业投资类基金,着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二是加强统筹,整合优化基金布局。鼓励国家级基金加强与地方基金联动,在前沿科技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结合地方资源禀赋,通过联合设立子基金或对地方基金出资等方式,形成资金合力。明确省级政府加强本地区基金统筹管理,加强对下级政府设立基金的指导。三是明确对基金设立的分级管理要求。县级政府应严格控制新设基金,财力较好、具备资源禀赋的县区如确需发起设立基金,应提级报上级政府审批。
建立健全容错机制
为解决基金管理人不敢投、不敢退、怕担责等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明确,建立健全容错机制,从顶层制度层面为基金及管理机构“松绑”,鼓励政府投资基金更好发挥作用,提高投资效率。
具体包括,遵循基金投资运作规律,容忍正常投资风险,优化全链条、全生命周期考核评价体系,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合理设置绩效目标,构建科学化、差异化、可量化的绩效指标体系,重点关注政策目标综合实现情况。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鼓励建立以尽职合规责任豁免为核心的容错机制,完善免责认定标准和流程。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波认为,目前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已形成广泛共识,未来重在落实。下一步,各地应加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责任追究与责任免除的条件、程序、决策主体,真正把“依法追责、尽职免责、精准问责”落到实处,既保护基金和基金出资人利益,又保护基金管理团队积极性。
拓宽基金退出渠道
政府投资基金的退出对实现资金循环利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金到期无法退出会影响“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上述负责人表示,针对当前政府投资基金在退出过程中存在的“退出渠道有限、退出机制不健全”等难点、堵点问题,《指导意见》提出,规范基金退出管理。完善不同类型基金的退出政策。基金管理人应建立基金退出管理制度,制定退出方案。政府投资基金应科学合理确定退出期,并在章程或合伙协议中明确退出条件。
拓宽基金退出渠道。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规则对接、标准统一。鼓励发展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并购基金等。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股权投资的能力,拓宽政府投资基金退出渠道。
完善基金退出机制。探索简化项目退出流程,优化政府投资基金份额转让业务流程和定价机制,推动完善政府投资基金评估体系,构建更加畅通的退出机制。
胡波建议,从鼓励发展S基金和并购基金等方面,进一步畅通退出渠道,应对“不能退”问题;从规范基金治理、强化管理人退出管理职责、合理设定退出期管理费率等方面应对“不愿退”问题;从尊重基金行业规律、落实尽职免责等方面,应对“不敢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