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低空经济基础设施支撑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航空器为主要载体,涵盖载人、载货等各种低空飞行活动的综合经济形态。近年来,我国持续在空域、行业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传统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为代表的低空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根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达33.8%,预计到2026年,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发展空间广阔。首先,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前提。发展低空经济需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改造,包括满足不同运行场景的机场、起降点和维修站等地面设施网,系统完备的通信、导航、气象、监测等低空信息保障网,以及具备全域数据共享能力的低空飞行服务网。其次,研发制造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低空经济既依赖各种有人驾驶航空器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研发和制造,也离不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开发。从低空经济产业链来看,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低空制造和低空保障、下游应用场景都需要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最后,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空经济不仅限于航空运输领域,还涵盖文化旅游、交通物流、应急救援、农业工业生产等多业态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应用场景将推动低空经济走进千家万户、赋能各行各业。

  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传统民航管理体系带来挑战。从管理主体看,传统民航管理主体为民航管理部门和空域管理部门,低空经济管理主体则更为广泛,涉及工业和信息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需优化协同各部门监管职责。从管理对象看,传统民航管理对象主要是公共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企业,低空经济的参与主体更加多样化,涵盖低空智能制造、低空服务等相关行业,管理对象范围更广、产业链条更长。从管理内容看,传统民航管理内容主要是航空运输安全,低空经济管理则涵盖更为多样的产品和更为复杂的应用场景,兼顾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

  民航等相关部门围绕机场建设、准入管理、服务保障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改革创新举措,在硬件、技术、制度方面,对低空经济发展形成了有效支撑。未来,可考虑在航空器适航审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安全监管等方面着力,持续推进低空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推进民航全行业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空域分类管理落地实施,保障低空飞行安全有序高效,提高低空空域资源利用率,以适应差异化、多样性的低空经济产品和运行场景。落实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健全完善无人驾驶航空器综合管理平台功能,协调相关方面共同加强低空飞行活动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满足低空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行标准,推动通用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建设,优化布局低空交通网络,完善基于安全风险的分级分类审定方法,提升适航审定能力,优化航空器适航标准、审定模式与技术,加强无人机适航审定体系和能力的建设。

  三是在更大范围协调低空经济监管职责与资源。建立低空经济央地议事协调机构,协调各部门、各层级的监管资源,迭代升级低空飞行的安全监管体系。针对未来低空运行态势,完善运输航空、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等融合运行场景下各类飞行活动的安全运行规则、标准以及相关监管政策,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效能。

  四是健全低空经济产业标准体系。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相关标准对接低空经济领域,并融入低空基础设施、低空制造和低空飞行活动管理,一体化推进完善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加快健全飞行操作规程、应急响应标准、飞行员培训和认证标准,以及低空交通管理方面的管制流程、信号传输、数据处理等标准,特别是跨航空、通信、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等领域的协同标准,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 张 玲 李大朋

李春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