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

  1月6日,2025(第十五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杜广达在会上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要加快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赋能实体经济发展。

  专家认为,人工智能发展将带来智能终端变革,赋能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深刻影响产业与生活。伴随大模型的发展,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

  产业高速发展

  2024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取得显著成绩。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尚冰介绍,2024年,我国完成备案并上线提供服务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接近200个,注册用户超6亿;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量超过3.8万件,居世界首位。国内开源社区持续壮大,开源鸿蒙项目吸引了340余家生态单位共建。

  2024年,我国综合算力水平实现有序提升,全国统一算力服务大市场加快构建。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陈家春表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已全面实现20毫秒时延保障能力,北京、成都、上海等地算力互联互通和运行服务平台依次上线,标志着我国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迈出重要一步。未来随着算力网络协同发展的标准规范体系不断健全,算网融合能力持续提升,全国统一的算力服务大市场将逐步形成。

  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方面,杜广达表示成效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智能芯片、开发框架、通用大模型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全国5G基站突破400万个;三是融合应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累计培育421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72家中国企业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占全球的42%,有力推动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正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加速迭代,为互联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杜广达说。

  赋能实体经济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制造业、服务业等将迎来变革。“人工智能将重新定义手机、电脑等产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会上称。

  结合人工智能技术,AI手机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翻译各类语言、处理图片。AI眼镜搭载摄像头和传感器,可以帮助用户快速查询信息,并开展智能识别等操作。

  邬贺铨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对终端产品进行重构,预计2025年或2026年会出现终端产品换代潮。

  专家表示,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加快融合,智能座舱会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人工智能与卫星产业融合,可以提升卫星遥感应用的动态感知能力和分析研判能力。另外,人工智能可以在供应链优化等场景发挥作用,提升运营水平。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式将迎来变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魏凯称,作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基座,大语言模型的进一步发展很难再依赖于规模的扩展,会更重视推理能力的增强。

  同时,算力结构将发生改变。魏凯表示,到2027年推理算力在国内AI算力架构中的占比将大幅提升。“互联网公司将更加注重大模型的推理能力,通过优化推理能力降低高昂的算力成本,提升大模型效率。这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商业化落地。”魏凯说。

  提升综合实力

  杜广达表示,我国将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结合自身优势,挖掘算力、算法、数据潜力,融入并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未来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夯实发展底座,围绕算力、算法、数据等底座技术,加大创新攻关,推进软硬件适配,构建从智能芯片、算法框架到大模型的全栈式产业链。二是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编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推进路线图,促进深度融合应用。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关键急需标准研制,推进人工智能跨行业、跨领域标准协同,推进标准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四是深化国际合作,深入践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支持知识、技术、人才跨国流动,共促人工智能赋能实体经济。

  为持续巩固提升人工智能产业综合实力,尚冰建议,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大模型技术迭代和产品升级,加强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等前沿技术布局。同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经济转型,拓宽行业发展空间,积极参与“人工智能 ”行动,探索大模型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落地应用。

张紫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