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江湖开打价格战

  资金配置需求升温,中证A500指增策略已成为量化私募“兵家必争之地”。上海证券报记者近日采访获悉,黑翼资产、茂源量化、念觉资产、磐松资产等多家头部私募将中证A500指增作为今年发行的主要策略之一。由于中证A500指增策略实盘业绩时间较短、配置工具属性强,因此机构间的价格战已悄然开打。据渠道人士透露,部分私募旗下中证A500指增策略目前免收管理费,只针对超额收益计提业绩报酬。

  多位业内人士坦言,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不断成熟,量化江湖加速洗牌,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中枢会有所下行,各类指增策略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或有所加剧,工具型指增策略将是未来量化策略的新战场,机构比拼的不再是短期的业绩进攻性,而是中长期的策略抗周期能力、产品创新能力以及让利力度。

  中证A500:量化“大厂”组团来战

  “今年各家量化机构言必中证A500指增。”某渠道人士近期发出如是感慨。

  记者采访获悉,去年9月下旬中证A500指数正式发布后,多家头部量化私募便开始进行中证A500指增策略的实盘交易,今年更是将中证A500指增策略当作发行的重要策略之一。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开信息显示,截至1月6日,已备案的中证A500指数增强策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数量近60只,其中去年11月以来就备案了38只。具体来看,宽德投资、量派投资、玄元投资、致诚卓远、世纪前沿等多家知名头部量化私募已有所布局。

  “很多渠道和投资者对中证A500指增产品的关注度和配置需求很高,所以公司积极响应客户配置需求,在指数发布后第一时间推进中证A500指增策略的研发,中证A500指增策略将是今年公司发行的主要策略之一。”沪上某头部私募合伙人透露。

  在量化“大厂”组团发行中证A500指增策略的同时,一场价格战悄然开打。

  深圳某百亿级量化私募坦言:“公司旗下A500指增策略在费率上有所创新,设定了0.8%的固定管理费用,后端业绩报酬以超额收益为基准收取20%。”

  上海的多家头部量化私募则给出了更低的费率。

  “公司今年中证A500指增策略设计了零管理费 超额收益计提的费率结构,也就是说,如果不赚取超额收益,产品不收取任何费用。”上述沪上头部私募合伙人称。

  有私募表示,公司旗下中证A500指增策略产品仅针对超额收益部分收取业绩报酬,以满足各类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另一家私募总经理也称,公司的A500指增策略产品对标公募A500ETF,流动性较好,后续收费也只针对超额收益计提业绩报酬。

  “从回测业绩来看,中证A500指增策略时间周期一般在2至4个月,各家量化私募超额收益的差距也非常小,尤其是头部机构投研能力难分伯仲,所以后续机构或者个人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会更看重费率,从而导致量化机构开打价格战。”某私募研究员直言。

  开辟战场:工具型产品持续涌现

  量化“大厂”开打价格战的背后,是行业发力工具型产品的新趋势。

  茂源量化表示,过去投资者希望通过指数收益和量化策略的超额收益,实现相对短期内的较高收益,但近年来配置型需求明显增加,市场的预期收益率也有所下降,因此越来越多的主题类或者风格类工具型指增产品问世,降费也越来越普遍。公司去年推出了红利指增策略产品,主要是满足机构对于工具型产品的配置需求。

  据悉,去年多家量化私募便推出了免收业绩报酬或业绩报酬减半的量化策略产品,比如某私募旗下一只小市值股票精选策略产品免收业绩报酬,管理费率降为1.8%,另一家私募旗下部分红利指增产品管理费和业绩报酬收取比例减半等。

  有渠道人士透露,如今很多量化私募已经不是与同行“抢蛋糕”,而是对标公募ETF布局工具型产品。

  他直言:“近年来,ETF大幅扩张的节奏有目共睹,背后是机构以及个人投资者的配置需求指数级增长。简单来说,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意识到投资股票需具备专业能力,而配置指增产品或ETF只需要判断大的方向时,工具型产品便会迎来快速发展,因此很多量化私募开始与公募ETF一较高下。”

  需求在哪儿,供给就在哪儿。念觉资产总经理王丽表示,一方面,近年来个股波动显著加剧,投资股票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不管是公募ETF还是私募指增策略产品,其品种丰富度快速提升,能够持续满足资金的配置需求。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量化“大厂”看到了工具型产品的成长空间,同时也确实具备捕捉超额收益的能力。和ETF相比,存在差异化优势,未来工具型产品是行业的新战场。

  机构比拼:策略稳定性是胜负手

  在工具型产品的新战场,量化靠什么抢地盘?多位业内人士的答案是:策略稳定性。

  “配置型资金最看重的是策略一致性和抗风险能力。”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表示,比如一家机构希望配置红利策略产品,说明其看好红利指数的未来表现。如果量化私募出现了风格过度漂移或风险敞口较大,机构便属于无效配置。因此,在工具型产品的布局上,量化私募比拼的不再是短期的超高收益,而是策略的可持续性、可预期性以及抗周期能力。

  曾衡伟称,在此背景下,量化私募须拓宽收益来源,探索另类数据和因子,同时敬畏风险,不断优化风控体系,做好投资者交流和预期管理,真正满足资金的多样化配置需求。

  某百亿级量化合伙人透露:“从投资者尽调和交流中可以发现,机构最看重的是策略的可预期性,最怕的则是买了中证1000指增,结果在微盘股暴跌时遭遇更大的回撤。另外,部分情况下机构配置的指增策略风格较为鲜明,比如此前的红利指增策略,很容易在市场风格切换中受损,因此产品创新能力也是量化‘大厂’竞争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公司正在探索叠加期权的‘中证A500气囊指增’,以在满足配置需求的同时提供一定的下跌保护。”

叶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