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1月10日讯 1月8日,由广东经济出版社主办的“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金融强国’学术研讨会暨丛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在2023年*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指引下,广东经济出版社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担任主编,携手黄益平、彭文生、陈诗一、李建军、王擎、林义等金融领域众多权威专家共同策划出版“建设金融强国丛书”。丛书紧紧围绕金融强国的重要论述,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分析,阐释了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的科学内涵,构筑了金融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
在研讨发言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表示,建设金融强国是一项极具开拓性和探索性的事业,金融强国理论构建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我们长期努力,久久为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前提下不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经济和金融“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在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过程中不断增强我国金融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逐步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必须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把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统一到金融强国建设全局中加以系统谋划,统筹把握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之间的内在关系。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表示,从金融如何促进科技创新的视角来谈科技金融,首先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来源问题,科技创新遵循内生增长模式,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有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两类,外部规模经济可以避免内部规模经济带来的一家独大的垄断问题,但是也面临产业上下游如何有效协同的问题,这也涉及到科技创新的外部性问题,因此企业不一定有足够的动力进行科技创新,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从直接财政投入、制度设计等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支持。从科技和金融的关系来看,金融推动科技创新,面临着金融自身的外部性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来避免金融的负外部性带来的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债务压力等问题。应将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相结合、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相结合。有利于科技创新的金融结构是“产融分离、分业经营”。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表示,2020年,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人、财、物等各方面的支持,从财的角度讲,就是金融要为绿色发展服务。绿色金融是环境要素市场与资本要素市场的融合,稀缺的资本要推动绿色、低碳、零碳技术的发展,需要进行资本要素重置,进行绿色投融资、气候投融资等。绿色金融有三个功能,除了进行绿色投融资、气候投融资的首要功能外,还有进行环境资本定价与环境风险识别管理的功能。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价格信号要准确,才能做好生态价值核算,引领企业绿色投融资决策。我国在绿色金融实践方面,有很多创新探索,比如浙江宁波地区、江苏徐州地区和常州地区的碳定价、碳资产管理、碳资信评级一直都在推进,我国还在衢州市、湖州市、贵安新区等地建立了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发展绿色金融,就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实践不断向前发展。
*财经大学副校长、金融学院教授李建军表示,普惠金融是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抓手,体现了我们党的金融政策的人民性,突出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为促进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等的金融功能。在理论层面,明确普惠金融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框架,构建普惠金融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衡量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实践层面,注重总结国内外普惠金融的成功模式,尤其是我国在推动普惠金融创新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包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普惠信贷政策、运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实践路径等,促进包容性增长,推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等目标实现。
本次会议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是广东经济出版社联合金融领域权威专家对推进中国特色金融强国理论研究、总结中国特色金融强国实践经验、建构中国自主金融学知识体系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力图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