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信贷服务为实体经济赋能

  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

  今年以来,普惠信贷继续呈现增量扩面势头。商业银行瞄准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客群的融资痛点,多举措优化普惠金融服务,扎实以金融之力为实体经济赋能。

  增大信贷供给

  普惠金融是*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篇大文章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展业的重要方向。商业银行通过明确普惠金融“施工图”,纵深推进普惠金融战略,着力扩大信贷供给规模,让更多群体享受普惠信贷发展成果。

  今年三季度,普惠金融保持较快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专家表示,银行加大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力度,重点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等客群的需求,有效惠及更多经营主体。

  在信贷支持保量的同时,贷款利率也稳中有降。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4.42%,较2023年下降0.35个百分点。这有助于降低各类经营主体融资成本,提升生产、投资的热情。

  普惠信贷一头连着实体经济,另一头连着百姓民生,其核心目标是让更多群体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填补金融服务盲区和短板。

  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以来,商业银行还将一些重点帮扶群体纳入金融服务中,为乡村振兴送去金融及时雨。统计数据显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供给力度不断加大,2024年三季度末,全国脱贫人口贷款余额1.24万亿元,同比增长8.9%。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目前普惠金融服务范围不断扩展,从传统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包括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普惠金融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很大提升。

  下一步,银行仍需提升覆盖广度、下沉深度和服务力度,发挥普惠金融支农支小支微的作用。叶银丹表示,银行需靠前发力,聚焦各种经营主体“急难愁盼”问题,除了传统的信贷资金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债券、股权等其他融资方式,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新质生产力、“三农”领域、小微企业等,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多样化金融需求。

  优化融资举措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促进就业、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举措。今年以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金融监管部门会同多部门优化创新融资模式,直击融资卡点和痛点。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日前在2024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表示,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国情下,如何更好发挥银行主力军作用,关键是要做到善贷、愿贷、敢贷。

  善贷,就是要加强银行信贷能力建设,善于发现并满足市场需求。愿贷,就是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形成放贷内生动力。适应信贷增长由供给约束转向需求引领的变化,综合采取内部转移定价、经济资本分配、考核利润调整等措施手段,充分调动各层级贷款投放的积极性主动性。敢贷,就是要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切实解除后顾之忧。由于金融与风险相伴相生,有风险并不等于失责,关键要看是否履职尽责。要加快制定实施操作性强的尽职免责细则,精准定责、合理免责,鼓励担当作为。

  为提高银行信贷投放积极性,金融监管部门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降低信贷与小微企业之间的“温差”,增强企业获得感。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优化无还本续贷政策、普惠信贷尽职免责等机制,从诸多方面拆除企业融资壁垒,改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等。

  各地金融监管机构也在积极推动压降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如:指导银行机构根据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风险状况和偿付能力等因素,降低因频繁周转贷款产生的费用成本;从政策性贷款申请、减费让利、技术提升等方面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支持民营和中小微企业方面,金融服务质效显著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设立普惠小微贷款有关支持工具,指导金融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较好地满足了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近年来我国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方面出台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小微企业融资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态势。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完善小微企业融资举措,提高普惠信贷服务小微企业的质效。

  发力数字普惠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数字化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通过深挖数据资源、搭建金融服务场景等举措,延伸数字普惠服务范围,提升小微企业等客群数字普惠的便利度和可得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莫秀根表示,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信用额度,是数字普惠的重要体现。通过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金融机构可以开发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更加个性化的信贷产品,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

  就小微企业自身而言,多数企业缺少有效抵质押物。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研究员彭立峰表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的特征严重制约融资额度、频次,银行要依托数字化转型打通企业融资障碍,创新信贷产品。

  “我们近日获得了银行发放的860万元贷款,公司新一期技改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广西九龙水泥有限公司负责人秦志华表示,由于缺少有效抵质押物且产品销售回款慢,公司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延缓了设施升级的资金投入。在广西河池市,针对小微企业融资抵质押物不足、急需资金的情况,当地银行与税务部门以大数据智慧服务平台为载体,通过挖掘小微企业经营流水等数据信息,加快流动资金贷、创业担保贷等普惠小微信贷产品创新,助力小微企业打通融资难点。

  叶银丹表示,数字普惠通过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手段,能够实时收集和分析经营主体各环节的数据,使得金融机构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信用风险,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此外,银行还可以通过对交易记录、物流信息和财务数据的整合,快速判断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做好后续信贷投放工作。

  此外,商业银行不断延伸“数字 供应链”服务,完善信贷产品与企业需求之间的适配度。现实中,供应链融资是企业获取资金的重要方式,而数字普惠则为这一领域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解决方案。

  叶银丹表示,传统的供应链融资往往要求企业提供大量的抵质押物或担保,而数字普惠则通过数据评分模型等创新手段,降低了生产、销售、采购等环节上企业的融资门槛。小微企业和初创公司无需繁琐的手续,更容易获得贷款。这种便利性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能够参与到供应链中来,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发展。

相关文章